前言

雲南是皇族的旅遊勝地,擁有壯麗的山水和豐富的美食,其中米干是雲南的特色菜之一,深受皇帝喜愛。米干以豬大骨高湯和精選配料烹製,美味誘人。隨著時間流逝,米干的口味也融入了台灣的特色。戰爭時期,許多雲南人來到台灣,將米干的家鄉風味引入,並贏得了廣泛的喜愛。政府自2011年起舉辦龍岡米干節,十年來,龍岡已成為米干的故鄉。王根深夫婦原本居住在滇緬地區,逃離戰亂,最終在台灣落腳。 他們在桃園龍岡-忠貞新村開設了一家小吃店,專門販售地道的手工米干。這個故事展示了雲南米干在台灣的傳承和演變, 以及王根深夫婦在逆境中的堅持和努力。

餐點

龍岡歷史

雲南打歌場

這篇文章講述了1949年中國風雲變色時,在滇緬邊境堅守的國民黨孤軍建立的眷村,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美食。歷史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階段為民國38年至43年,國軍撤退至滇緬邊境;第二階段為民國43年至46年,孤軍與中共抗衡,並與緬甸展開兩次大戰;第三階段為民國47年至81年,孤軍進行文化建設、藝術奉獻,但也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遺棄。

異域孤軍

這裡簡單回顧一下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的歷史故事:第二次國共內戰後,國民政府退守臺灣,雲南有一支部隊不願意投降而越過邊境進入緬甸,這支被稱為「異域孤軍」的部隊,數次反攻雲南奮戰30餘年,後來受國際壓力兩次撤臺,於1953至1954年第一次撤回6926人被安置在「忠貞新村」,數十年後,忠貞新村成為滇、緬、泰族裔大本營,獨樹一格的雲南、緬甸、泰國以至於米干等飲食文化,也成為桃園區非常有意思的存在。

忠貞新村

國共內戰時期,有一支國民政府部隊因通訊中斷未能撤退台灣,逃至滇緬邊境成為孤軍。政府希望透過這批部隊成立的不同反共軍牽制共軍、化解壓力,發展敵後游擊武力,取得優勢。政府在異地成立軍事基地和訓練營,讓這些部隊進行訓練和補給,參與戰役表現優秀。但與政府通訊中斷帶來困難,引起當地居民不滿和國際形象損害。政府在1953年開始進行撤軍,安置退役軍人於桃園的「忠貞新村」。

熱門景點

忠貞新村

牆面上塗鴉風格獨特。園區內的「黑山銀花」展現了雲南多元民族的特色,以各種民族穿著服飾為例。除了可以購買具有民族風的飾品,園區還提供超過百套不同民族服飾的租借換裝體驗,男女皆可參與。

國旗屋

老板張老旺先生自幼隨父親在滇緬邊境流浪,1953年回台後發現一面曾插在山坡上的國旗,感念過往戰事,自發性購買國旗,並每年雙十節舉辦升旗典禮,因此店名國旗屋由此而來。

Get In Touch